金年汇体育

金年汇体育:2013年发表论文

坚守在语言深处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21 点击数: 【字体:

坚守在语言深处

——语文教师应该这样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南通市第二中学 姜金龙

发表于《试题与研究》第21期 ISSN1673-1301

【摘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捎诓糠钟镂慕淌Χ杂镂乃匮狈蒲У娜鲜,不能抓住语文素养的核心,立足言语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得不到提高反而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语文素养及其核心,并对立足言语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素养;提升;立足言语

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然而,近几年,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学生的素养越来越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语文素养缺乏科学的认识,在不经意间便走入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误区。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才是常青之树。可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错误的理论之下会做出正确的实践,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搞清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

一、科学认识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新课标在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时并没有说语文素养是什么,它只是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然而,这些话为却为我们把握“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些“线索”。

语文素养可以大致地分为语文知识和能力、语文心智、语文情意三个层面,那么这三个层面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否相当?事实上,确有权威性专家是这么解释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就曾将三个维度的内容具体细化:“ 《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由此可见,旨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包括了语文素养的诸多方面,但是,在这些众多的基本语文素养目标面前,我们肯定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必须抓住“语文素养”的核心。

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和能力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其他两个维度并不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规定。因此,知识和能力才是基。呛诵,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其他两个维度只是所有学科尤其人文学科共同的追求目标。如果我们舍弃或弱化知识和能力,一味去追求共同目标,势必导致淡化学科色彩,弱化学科特质,直接的现实是使语文教学“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走上“泛语文”的不归路。因此,要关注学生语文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就要坚守在语言深处,坚持语文优先、兼顾其余的原则,立足言语,因文悟道,坚持积累,重视训练。

二、立足言语回文本

语文课程资源不等于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进行必要的拓展,但必须把握好度,切不可重拓展而忘文本。

古诗文教学中,在导人诗题之后,开始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也无可厚非,但是,大多是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甚至是倾盆大雨式的解题。如有位教师讲《定风波》,他既讲了苏轼的生卒年月、政治思想,又讲了苏轼被贬、大赦的情况;既介绍了苏轼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又介绍了 “三苏”著称于文坛的史实,整整用去了一节课。教师说得振振有词,也不能说与语文素养没有关系,但严重偏离了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乐不思蜀”的拓展,完全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去文本化、去语文化。

就阅读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应该从文本本身去充分挖掘其中的宝藏,尤其是经典文本,不能感性地随意拓展而远离文本。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千万不能冷落文字”(于漪语)。

当然,文本意识的回归,并不是要把学生困在书本上,而是在强调文本意识的基础上,更好的去立足言语,用好文本。立足言语就是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形式(怎么说)来正确地完整地理解和领会言语内容(说了什么),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形式来咀嚼言语内容,品味其中的妙处,发现其中的不足,从而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素养是“语文”的素养,只有立足言语形式,才能教出语文素养的特色,使学生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

三、立足言语悟情感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塑造学生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关注学生情感,加强情感教育,确实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只有情感教育而没有了言语教学,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形成吗?

有的老师在教苏教版“活动和体验”单元时,单独开设了“人生体验课”、“情感教育课”,这种做法把对情感的关注推向了极至,以致情感泛滥成灾。语文素养是以运用母语的能力为核心的,要让学生提高运用母语的能力,仅靠老师进行情感教育恐怕不行!

江西师范大学余应源教授曾指出,“其他所有课程都立足于言语内容……唯有语文课程立足于言语形式……”。语文课程要立足于言语形式来进行,这就意味着即便是进行情感教育也应主要采取融于言语形式教学之中的方式,通过言语形式如语序的调整、语句的长短变化、虚词的运用、标点符号的运用、语气的抑扬跌宕等等来引导学生体悟其中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教得像语文课!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语文界就曾提出并广泛认同“因文悟道、因道悟文”的做法,这里的“文”就是言语形式。语文教学以“文”为始,最后又回到“文”,足见“言语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地位。

四、立足言语重训练

相对于放任学生活动的语文训练,有人提出了语文训练要回归“务实”,认为不找题做、不印试卷,就不是训练。于是试卷泛滥的题海战术再次被“激活”,“天天背,周周练,月月考”也逐渐成为语文训练的主流模式,练习的需求量也随之剧增。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认真命题也就成了“痴心妄想”,大量重复低劣的题目便开始流行于书商推荐的“精品”,流毒于“书香”校园,而语文教师只能疲于批改。有想语文教师之所想者,以大量的选择题代替了主观表达题,熟视无睹大量选择题在语文训练中的弊端。

相对于如此的“务实训练”,作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的语感却一直被冷落在语文训练之外。这主要是由于“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感悟和直觉同化”,很多人认为语感无法教而只能靠学生自己去“体悟”。

事实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不仅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匾氖悄苡行У靥嵘挠镂乃匮。说语感不能训练是一个很容易被推翻的悖论,因为如果我们承认“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而语感又无法训练和培养,这实际上是否定了语文教学的意义。一味地体悟只会让课堂教学凌空蹈虚。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必须通过科学训练培养语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首先,语感培养要加强诵读练习。要达到语感的形成与培养的效果,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语言的实践与积累。这就好比学游泳,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建立肌肉感才会找到漂浮的感觉,才能学会游泳。因此,要让学生多读,要有感情地读,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其次,语感培养必须强化语感的分析训练。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因此,如上课回答问题,组织专题讨论,组织辩论赛,复述课文讲故事等,均能收到强化训练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课回答问题不能成为变相的做题,或是贴个标签,或是传递个结论;小组讨论和辩论赛要选好主题,加强指导,不能流于形式。

第三,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有些语文课,总让人觉得“语文味”不浓,主要原因还是语言品味、语言揣摩太少。所谓“揣摩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中的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词语的置换比较、矛盾内容的破解、修辞效果的品味等方法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另外,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不可能立竿见影;语感的培养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不断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最终达到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素养不全是一个精神的范畴,更是一个能力的范畴;语文素养也不仅是一个外延的问题,更是一个内涵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内涵。想当然的省事,随意性的多事,盲目地看轻,刻意地注重,就在这一少一多,一轻一重间,我们往往会因看不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而无意间走入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而走出误区的途径唯有立足言语实践。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让我们一起坚守在语言深处,静候潜伏之美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3]余应源:《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基本平台与思路——四论语文教学科学化》,《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7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金年汇体育入口(官方)下载最新IOS/安卓版/手机版APP下载